科学研究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兰举行
更新时间:2015-02-12 18:52:23  |  点击次数:1370次

  每日甘肃网讯(记者 王怡然)2015年2月8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在甘肃省委党校举行,来自甘肃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120多名传统文化的研究专家和爱好者参加了研讨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凝聚正能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优秀部分保留下去并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创新就是要结合当今时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创造出更有时代感、更有包容性、更为先进的新文化。

  研讨会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进行了研讨。传统文化一定要学习借鉴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任何文化都有时代的印记,对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盲从,也不能不加分析的全盘否定。甘肃是文化资源大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中,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紧紧抓住机遇,把握分寸,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与会者围绕大会主题,分别在在学术、践行和办学三个层面进行了讨论。在学术层面,有专家指出,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首先应当弄清何为传统文化,如果按照时间段划分,中国传统文化至少有先秦、汉唐、宋明时期的传统文化,近三四百年来中国人在精神层面被打断脊梁骨,显然不属于好的传统。近代五四时期曾形成较好的传统文化,建国后又有了新的传统文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厘清何种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是传承和创新的根本前提,有助于在当前的“传统文化热”当中保持冷静。有学者认为,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对当前的治国理政和道德建构都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从事传统文化工作者应抓住机遇,有所作为,但也应把握分寸,不可陷入狂热,当今时代本身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后果,好的方面或者不尽人意的地方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的专家从思维方式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式的法相思维有别于希腊的逻辑思维,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认知方式。也有的从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入手,分析了孝道思想产生的根源和发展脉络。还有的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例,探讨了古代在处理文化传承创新问题上的经验得失。

  在践行层面,许多来自基层的传统文化宣讲者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以自己和周边为例,讲述了自己在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一些具体的做法、办法和困惑,认为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改变当地民风、带动地方文化发展具有较大意义。与会者多数围绕孝道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展开了讨论,认为大力弘扬中华孝道不但是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且是让当今中国取得广泛社会共识的文化基础。有与会者指出,近年流行热播的韩剧,实际上是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日常起居、饮食服饰以及待人接物和重大的人生选择,都离不开中国古代儒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这也表明,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应该从改变日常生活着手。礼失求诸野,当下的中国对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已经相当陌生,应该俯下身来,向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方面做的好的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虚心学习,而不是秉持文化的自大感。

  在办学层面,与会者对少儿读经活动总体持充分肯定,对传统文化进课堂持积极态度,认为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应大力借鉴吸收古代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改变言必称西方、食洋不化和功利主义的办学指导思想。但有论者很尖锐地指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教育办学层面必须有前提,那就是首先要告诉学生那些是可以做的,而不是告诉学生那些是不能做的,法治思维的第一条原则就是要树立法律是保护公民这一基本常识,说明人的基本权利,而不是禁止人的行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传统文化就可能造就毫无创新能力的顺民,早早折断脊梁骨。有论者对某些人缺乏法治常识表示忧虑,认为依法治国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改变教育现状的切入点,传统文化进课堂绝不仅仅是少儿读经活动,它牵涉到教育的各个层面、社会的各个成员,应当让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世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把它推到对立面。

  与会者还以孔子、孟子思想观点为例,讨论了他们关心的核心问题,认为有的问题具有恒久性,不可轻言超越,对照汉代等时期的思想建构,“打通中西马”应当是学不懈追求的理想。

  大会还进行了换届选举,选举王晓兴担任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朱林等人任副会长,成兆文担任秘书长、甘肃太昊职业培训学校校长莫兴邦任副秘书长。